当前位置:首页 > 耙耙柑 > 耙耙柑种植技术

不知火、春见、爱媛等柑橘病虫害防治大全

作者:水果猎人 | 时间:2016-10-27 14:50:00 | 阅读:16466

入秋之后,各类柑橘类水果争相上市,有蜜桔、大分、爱媛38号、爱媛橙、青见,再过一段时间,春见耙耙柑也会上市了,而春节过后,好吃不上火的不知火


丑橘也会火热上市。


柑橘好吃,可是柑橘病虫害也多,多达450余种,危害严重的有50多种,引起柑橘病害发生的病原有两大类:一类是生物的,一类是非生物的。由生物病原引


起的柑橘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,由环境条件中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。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:




一、柑橘溃疡病


柑橘溃疡病

1、为害症状。此病为害不知火等柑桔的叶、果及新梢,受害叶片正、背两面均匀隆起,形成近圆形病斑,病斑表面木栓化,粗糙,灰褐色,后病部中心凹陷,成火山口状开裂,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。果实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病斑大体相似,但周围无黄色晕圈,只危害果皮不危害果肉,严重时引起落果。枝梢病斑与果实病斑相似,严重时引起叶片脱落,枝梢枯死。


2、溃疡病是检疫性病害。防治主要是在无病区或柑桔发展新区严格执行检疫制度,不准从疫区调运苗木、接穗或果实,一经发现要就地彻底销毁。


3、防治方法。发病前或初见病斑时喷施瀚生钮菲儿牌40%烯酰.喹啉铜800-1000倍液,10天左右喷一次,喷施2-3次。病害发生较严重或较快时复配其他杀菌剂喷施。




二、柑橘疮痂病


柑橘疮痂病

1、为害状。叶片病斑较小,多在正面凹陷,背面呈圆锥形,木栓化突起,表面粗糙成灰褐色痂状斑,病斑多时叶片扭曲、畸形。新梢受害与叶片基本相同,但圆锥形突起不如叶片明显,枝梢变短小,扭曲。幼果受害形成黄褐色圆锥形木栓化的瘤状突起,果早落。受害迟的果实表面粗糙,果小、皮厚、味酸、畸形。


2、病原及发病规律。病原为真菌,病菌在被害部越冬,春天气温在15℃以上即通过风雨传播为害。刚抽出的嫩叶、嫩梢及刚谢花后的幼果极易感病。发病的适宜温度在20—24℃左右。此时如果阴雨连锦、雾重、露多,有利于发病。春梢发病较重,其次为秋梢。


3、防治方法。①冬季剪去病枝叶,清除并烧毁。②在春芽不超过一粒米长及落花后各喷一次百倍500倍液或双管500—600倍液或50%多菌灵800—1000倍液。




三、柑橘炭疽病

柑橘炭疽病



1、为害状。病原为真菌。可为害叶、枝、花、果等部位。叶受害可产生叶斑型和叶枯型两种病斑。叶斑型病斑圆形,半圆形或不规则形,边缘深褐色,中间灰白色,表面生黑色小点。叶枯型常从叶尖外逐渐向下呈“V”字形扩展,形成黄褐色的大斑块,边缘不明显,病叶易脱落,潮湿条件下病部生粉红色小点。枝梢上有两种为害状:一种多在受冻枝梢上发生,由梢顶向下枯死,枯死部灰白色,生有黑色小点;另一种为害枝梢中部的皮层,形成长梭形稍下陷的褐色病斑,如果环绕枝梢一圈,上部枯死。花发病后呈褐色,腐烂,易落花。果受害出现黄褐色凹陷的病斑,圆形或近圆形,果肉一般不受害。另一种多发生在贮藏期,果上病斑深褐色,并逐渐扩大引起全果腐烂。有时表面长出黑绿色的菌丝体和黑色小点。


2、病原及发病规律。病原为真菌。病菌在树上被害部越冬,春天通过风雨、昆虫传到树上,易侵入。当树势强壮,则不发生病变;当树体生长衰弱时,才出现病变。因此在果树遭受冻害及水、旱害、缺肥或害虫为害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时,易诱发此病。


3、防治方法。应在加强栽培管理、增强树势的前提下,喷药保护,于各次梢抽梢期、幼果期定期喷药。一般在5—6月份幼果期和9月发病盛期,每隔15天喷扫描牌45%咪鲜胺微乳剂1次,连续2—3次。 


 


四、柑橘蚜


柑橘蚜

柑蚜除为害柑桔外,还为害桃、梨、柿等果树。成蚜和若蚜群集在嫩叶、嫩茎及幼果面上刺吸汁液,嫩叶受害后皱缩,严重为害时引起落果并影响第二年结果。


1、识别特证。无翅雌蚜体长0.13厘米,全身棕褐色或漆黑色,若蚜体长约0.05厘米,棕褐色。


2、发生规律。一年发生10余代,卵在桔树枝干上越冬。第二年4—5月和9—10月发生较多,12月产卵越冬。夏季高温对桔蚜不利,死亡率高,生殖力低,夏季


发生较少。


3、防治措施。当发现1/4新梢上有蚜虫时,及时进行喷药防治。用锋冠1000倍液,50%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等都有效。蚜虫数量不多时,可随时进行挑治(即挑


选蚜虫发生的个别桔株或桔园喷药防治)。




五、矢尖蚧


矢尖蚧

矢尖蚧为害柑桔的枝、叶、果。枝、叶被害后失绿变黄,影响树势;果实受害后不能充分成熟和完整着色,虫体周围果皮呈现绿色,极大的影响其商品价值,严重被害后,造成叶焦枝枯,成片枯死。


1、识别特征。雌成蚧壳长约0.2—0.3cm,细长椭圆形,由后向前逐渐尖削。介壳棕褐色,中央有隆起纵脊,周围有白色蜡边。雄性蚧虫体分泌有细长白色绵状蜡粉,其背面有纵脊两条。


2、发生规律。一年发生3代,受精雌成蚧在枝、叶上越冬。第二年5月中下旬在母体介壳下产卵,每雌产卵数十粒至百余粒。第一代第一龄幼蚧发生高峰期在5月下旬,多上新叶为害;第二代幼蚧在7月中旬出现,大部分寄生在果面上,一部分寄生在叶片枝干上;第三代幼蚧9月上旬出现,到枝、叶及果面上为害。第一龄幼蚧体长约0.3毫米,橙黄色,椭圆形,触角、足均发达,借此分散、传播。第二龄幼蚧体淡黄色,触角、足消失,固定刺吸取食。


3、防治方法。①冬春剪除虫枝、枯枝,集中烧毁,可消灭大量越冬雌成蚧。②3—4月间,喷射机油乳剂40倍液对越冬雌成蚧进行防治,间隔5—7天喷一次,连续喷2—3次,可减少第一代幼蚧发生的数量。③全年中,重点抓好第一代第一龄幼蚧的防治,在5月下旬6月中旬淋洗式喷药,隔10—15天再连续喷2—3次,药剂可选用锐电1500倍液等,药效持久,防效好,对天敌安全。至高温期应避免使用。7月中旬以后注意保护天敌,进行生防可起控制作用。




六、柑橘红蜘蛛


柑橘红蜘蛛

柑桔红蜘蛛又名柑桔金爪螨。成螨、若螨和幼螨刺吸叶片,嫩梢及果实表皮,但以叶片受害最重。被害叶面呈现失绿白斑点,严重时全叶灰白,失去光泽,造成大量落叶,影响树势和产量。为柑桔常发性,暴发性的头等重要害虫。


1、识别特征。雌成螨体长0.3—0.4毫米,暗红色,椭圆形,背部与背侧有瘤状突起,瘤上生有白毛,4对足。雄成螨的身体比雌成螨略小,鲜红色,后端较狭


,呈倒鸭梨形。若螨形状色泽近似成螨,个体较小,4对足。幼螨体长0.2 毫米。体色较淡,3对足;幼螨第一次蜕皮后为前期若螨,第二次蜕皮后为后期若螨,第三次蜕皮后为成螨。


2、发生规律。一年发生10多代,世代重叠,卵和成螨在叶背越冬。一年中以春、秋两季发生最为严重。4—5月春梢时期,越冬成螨和由越冬卵孵化出来的幼螨、若螨从老叶上迁移至嫩梢、新叶上为害,如不及时防治,即可酝酿成灾。6月虫的密度开始下降,7—8月高温季节数量较少,秋季9—10月数量又复回升,为害秋梢及嫩叶。


3、防治方法。①普治(全国喷药)和挑治(发生严重的地块喷药)结合,多种杀螨剂交替使用的原则。②抓好春季的防治,当平均每叶上有成螨、若螨7—8头时


应及时喷药。由于柑桔红蜘蛛对有机磷等众多农药已产生抗药性。目前应选择机油乳剂或自制的柴油乳剂40—60倍液,或真品73%炔螨特乳油1500倍液交替使用,采取全株淋洗式喷药防治。③保护和利用田间食螨瓢虫扑食。




七、柑橘潜叶蛾




柑桔潜叶蛾俗称鬼画符。幼虫在嫩叶背表皮下钻蛀取食叶肉,形成弯弯曲曲的被食隧道,受害叶片卷缩或变硬,易于脱落,影响生长和发育。


防治方法。①人工摘除夏梢,中断早期发生的潜叶蛾幼虫的食料来源,减少以后虫的数量。②早发秋梢,采取控梢留齐的原则,一般待8月下旬,统一释放秋


梢生长,每隔7天喷胜冲1000—1500倍液,直到伙梢停止生长。




八、柑橘锈壁虱


柑橘锈壁虱

柑桔锈壁虱俗称“黑皮果”,以成螨、若螨群集在果面刺吸为害,果面受害后变成褐色至黑褐色,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。


1、识别特征。成螨体长0.1—0.2毫米,橙黄色,胡萝卜形。有四对足,位于头胸部。腹部有众多环纹,腹面环纹约为背面的2倍,腹足有长毛1对,若螨形的成螨,较小,2对足。腹部环纹不明显,体淡黄色。


2、防治方法。7—9月锈壁虱为害猖獗,从6月下旬检查,每叶平均有虫2头,每果有虫5头时喷药防治至9月底,(目前结果发现青果面上有一层灰白色虫体脱皮物)喷药2—3次。药剂用巧螺旋,天择等杀螨剂。。




一个果园为了有效控制柑桔病虫危害,抓好防治病虫害,不仅掌握了当地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与消长规律,抓住防治关键时间,达到防治指标及时进行喷药


;并要交替轮换使用农药,以提高防治效,减少喷药次数,利用生物防治,农业综合防治,禁用高残毒,残留期长的农药,注意保护天敌,降低防治成本,做


到防治措施经济、安全、有效,充分发挥综合防治的作用,生产出无污染、清洁型、市场需求的果品。并在柑橘果实成熟前3-5个月便将防虫防病袋套上,不仅减少了柑橘病虫害的发生几率,也使得收获的柑橘果实更加安全、健康。


果园动态

最新资讯

最热资讯

推荐阅读